微生物與痤瘡之間的關系詳解
許多常見的皮膚疾病,被認為與微生物有關,使用抗菌治療,并在臨床上觀察疾病得到改善。然而,致病微生物的組成部分,充分滿足科學假設,還很少得到認可。特定生物體相關的皮膚病有三種形式:第一,相關微生物引起的皮膚疾病;第二,不明微生物成分引起的皮膚病;第三,一個皮膚共生微生物群體可以入侵造成感染。
一、痤瘡
人體皮膚表面分布著大量的細菌、真菌、病毒及小型節肢類動物,共同構成皮膚的微生物群。而在眾多的微生物當中,與痤瘡的發生關系最密切的包括痤瘡丙酸桿菌、糠秕孢子菌、葡萄球菌等幾種常見類型。
1.痤瘡丙酸桿菌
痤瘡丙酸桿菌是一種革蘭氏染色陽性的厭氧短桿菌,廣泛存在于人體表面脂質中,主要寄居在毛囊皮脂腺等皮脂分泌旺盛處,為皮膚正常寄生菌。分布部位:主要分布于毛囊與皮脂腺豐富的部位,如面部及胸背部,四肢較少。采集重度痤瘡患者面部微生物組成,結果發現痤瘡丙酸桿菌陽性率高達90.91%,可見其是引發痤瘡最常見的一種微生物。
痤瘡丙酸桿菌對痤瘡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引發炎癥反應痤瘡丙酸桿菌被認為是強烈的前炎癥激活因子。痤瘡丙酸桿菌誘導和活化Tol樣受體(TLRs),是痤瘡炎癥的始動環節之一,To樣受體是組識別病原微生物的跨膜受體家族,通過識別保守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產生免疫炎癥反應,痤瘡發病中痤瘡丙酸桿菌主要被TLR2識別,從而引發炎癥因子的釋放,導致炎癥反應。
同時,座瘡丙酸桿菌生長繁殖的主要營養來源是皮脂中的甘油三酯,能夠獲取甘油部分作為能量供應,而去酯化的脂肪酸則殘存在皮脂當中,脂肪酸進一步大量速觀生理學
(2)引發毛囊漏斗部過度角化痤瘡丙酸桿菌還能夠產生蛋白酶、透明質酸酶聚集產生炎癥反應,促進引發痤瘡進程。以及趨化因子,誘導產生抗體及激活補體,使毛囊漏斗部過度角化,最終形成粉刺Fitz( Gibbon等利用宏基因組學和基因測序相結合的方法,在菌株水平和基因水平比較了49例痤瘡患者和50例健康人鼻部皮脂腺單元的皮膚微生物群。發現痤瘡患者和健康人鼻部痤瘡桿菌的相對豐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核糖體型1(RT1)和RIRT、RT3痤瘡丙酸桿菌菌株相當均勻地分布于痤瘡患者和健康人鼻部。
但痤瘡患者中RT4和RT5痤瘡丙酸桿菌的菌株占優勢,RT6菌株則主要見于正常人群的鼻部。提示RT4和RT5痤瘡丙酸桿菌菌株與痤瘡的發病密切相關,RT6菌株則與健康皮膚相關。該項研究從菌株水平分析了共生菌痤瘡丙酸桿菌的不同菌株在痤瘡發病中的作用。這給廣大化妝品研究人員一個啟發,研究和開發治療痤瘡化妝品方案時有必要采用微生態制劑調節皮膚微生物群使其回到健康的菌群結構狀態,即進行自然共生菌結構的靶向治療,而非采用抗生素來殺滅所有的痤瘡丙酸桿菌。
2.糠秕孢子菌
糠秕孢子菌又稱糠秕馬拉色菌,圓形糠秕孢子菌或卵圓形糠秕孢子菌均可引起毛囊炎,舊稱馬拉色菌毛囊炎,常與痤瘡合并出現。已有研究發現,痤瘡患者中糠枇孢子菌的帶菌率可高達83.57%:且病情的輕重程度與糠秕孢子菌帶菌數量呈正相關,局部檢測到的糠秕孢子菌數量隨著病情加重而逐漸增多。有研究對青少年痤瘡患者的糠秕孢子菌帶菌情況進行調查,從而研究糠秕孢子菌感染與青少年痤瘡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陽性率可達73.34%。
棘枇孢子菌能夠引起局部炎癥,從而導致痤瘡加重。痤瘡患者皮脂分泌增多,導致枇孢子菌過度繁殖而引起局部炎癥,同時糠秕孢子菌的增多又會促進機體分泌游離脂肪酸,使炎癥反應更加明顯,惡性循環,促使病情不斷發展惡化。
3.表皮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是凝固酶陰性的革蘭氏陽性球菌,是正常皮膚表面絕對優勢常駐菌,約占需氧菌群的90%以上,主要定植于頭部、腋窩和鼻腔中。通常認為,它是維持皮膚微生物屏障的重要共生菌,可有效抑制其他致病菌的入侵。但有研究表明,表皮葡萄球菌也參與痤瘡的發病, Thomsen等發現在痤瘡毛囊皮脂腺內定植的微生物中6.8%~47.3%為表皮葡萄球菌,僅次于痤瘡丙酸桿菌。
表皮葡萄球菌對座瘡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誘導炎癥反應表皮葡萄球菌中提取的肽聚糖和磷壁酸可誘導人外周血單核細胞產生TNF-a、11及L6,誘導炎癥反應。
(2)加重炎癥反應表皮葡萄球菌與痤瘡丙酸桿菌類似,均可分解甘油三酯為游離脂肪酸,加重炎癥反應。也可通過激活TLR2、脂酶破壞毛囊壁加重炎癥反應。
(3)表皮葡萄球菌可形成生物膜,抵御抗生素等的殺菌作用
4.金黃色葡萄球菌
重型痤瘡皮損主要為膿皰、囊腫、結節,而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化膿性感染中最常見的病原菌,故有學者認為此類皮損中存在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有研究表明21.7%的痤瘡患者皮損中能分離到金黃色葡萄球菌,也有研究表明表皮葡萄球菌可產生一種名為抗菌肽酚可溶性調控蛋白的物質,可以選擇性地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提示兩者可能相互拮抗。鑒于表皮葡萄球菌在痤瘡皮損中被證實是確實存在的,故它是否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形成抑制,從而掩蓋了金黃色葡萄球菌在痤瘡發病中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5.微生態調節劑與痤瘡
黃坤等(2006年)報道,中藥微生態調節劑(生態霜)治療痤瘡患者,痤瘡患者皮損區的常駐菌、共生菌以及優勢菌,與治療前相比有顯著差異,也就是說使用生態霜對痤瘡進行治療,有利于扶持皮膚常駐菌的同時,可增強局部皮膚的非特異性及細胞免疫功能,發揮常住菌對優勢菌天然的生物拮抗作用,抑制皮損區的優勢菌,提高皮膚定植抗力。通過微生態系統的自穩狀態的反饋作用,重新調整微生態與宿主及環境的生態平衡。微生態平衡恢復后,不僅減少了異常增殖的痤瘡桿菌表皮葡萄球菌等,而且減少了皮膚本身的脂酶來源,使游離脂肪酸較少。因此,對毛囊的刺激和損傷減少,進入皮膚屏障中的脂肪酸也減少,對痤瘡的治療和修復均具有重要意義。
與腸道微生態調節研究一樣,益生菌、益生元或合生元在對治療或護理痤瘡等具有微生態紊亂的一些皮膚問題,也將成為化妝品行業的研究熱點。益生菌、益生元或合生元治療此類皮膚問題的可能機理在于改善微生態環境,提高皮膚的定植抗力,使皮膚細胞代謝恢復正常。
- 上一篇:皮膚好不好與微量元素有沒有關系
- 下一篇:微生物與黃褐斑之間的關系